年節米食-甜年糕*以傳統大灶柴火蒸煮
甜年糕,大多使用圓糯米,鄰里也有一些阿嬤們,會有自己的比例(長糯+圓糯),
今天,我們要來分享的是陳家阿嬤用傳統的大灶做的甜年糕。


圓糯米大概要浸泡6-8小時,利用晚上磨成米漿,倒入粿袋內,
再將粿袋綁在長板凳上,以重物或是木棍綁壓,將米漿的水份壓出,
待隔天早上五點多,將袋口打開,粿切(閩語音kuè-tshè)倒到大圓盆,
將成團結塊的粿切(閩語音kuè-tshè)用手搓散開,
再依比例加入二砂糖(若是黑糖甜年糕,則加黑糖)
將糖和粿切一起揉混,到後來會化為濃稠液狀。


在這同時,阿嬤會生火,將大灶上的鍋內水燒滾,並在蒸籠中鋪上粿巾,四周擺置"粿氣"( 閩語音kuè-khì),
這是竹製的竹筒,目的是引導蒸氣對流,防止蒸氣凝結後,水珠滴到粿上。
將揉混好的糖和粿切(呈濃稠液狀)倒入準備好的蒸籠內,移到水滾的鍋上準備開始蒸煮。



蒸粿過程中須注意添柴火、為鍋子加水,也要用一支長竹片混拌,目的是為了讓甜年糕能蒸的熟透。
前後約需3-4個小時(時間要視蒸籠裡的量多或少做增減)。


直到甜年糕在籠中蒸到"膨起"(已完熟),
打開蒸籠蓋時,要特別留意蒸籠中的大量蒸氣冒出,
特別是安插在鍋邊四支"粿氣"( 閩語音kuè-khì)的位置,以免燙傷。
若想吃紅豆的口味,可趁此時將事先蜜好的紅豆粒倒入和甜年糕混拌,成為紅豆年糕。

接下來是重頭戲,
要用一支扁竹片及飯匙(抹食用油),將籠裡又熱又燙,又呈現難分難捨的甜年糕,裝填到己抹食用油的容器裡,
除了要有絕佳默契的好搭檔,也要有比美武林高手的身手,才能完美又迅速的分裝完成。




至於那些還黏在粿巾底的,黏到難分難捨的甜年糕,
通常就是等在一旁的小孩們的零食了,
只見小孩子們很有經驗的拿著筷子,
捲了捲甜年糕往嘴裡送去,大人們在旁叮囑著,燙口!要小心!
這是過年前,家家戶戶忙著蒸煮米食糕點時,特有的互動畫面,
在我的童年裡,年復一年的播放,
現今,我的孩子們,
也來感受一下,這在農村過年時節裡才有的美好。

